“中国正式加入液晶面板反垄断行列,对于国内面板业和彩电厂商来说,无疑是一重大利好”,有分析人士认为。但也有人表示出不同的、甚至悲观的看法。“面板产业的发展,不是靠反垄断就可以做好的,要靠技术的突破革新和生产力提升来实现的”,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对记者表示,“国内面板业才刚刚起步,刚刚完成了基础投资。而企业缺乏战略前瞻性等原因导致自主创新能力很弱,继而造成盈利能力孱弱的恶性循环”。
受质疑的“吞金兽”
由于国内彩电企业在核心部件上“缺芯少屏”,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但面板项目投资巨大、周期长,国内彩电企业鲜有尝试。
但近几年,随着京东方、TCL等企业的崛起,国内面板业终于打破了三星、LG等国际品牌的长期垄断。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统计,国内4.5代线以下的生产线有8条,5到8代线建成投产有8条,正在建设和拟建的有8条,共24条。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大陆面板企业从2005年在全球占有率不足1%上升至10%。预计2015年我国面板企业将达到全球市场份额的20%。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梁新清称,国内面板产业发展提速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目前,国内加工的各类整机如电视、显示器、笔记本、手机等产量已占全球50%以上,对上游拉动作用明显;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相继在北京、合肥、昆山、南京、深圳等地区投资建厂;国家政策的倾斜,例如2012年4月,国家颁布了32英寸以上面板进口关税提高5%等政策。
然而,国内面板企业动辄数百亿元的投资与其孱弱的盈利能力却形成鲜明对比。以京东方为例,其上市十年累积亏损超过70亿元,而2011年又在鄂尔多斯投资220亿元建设AM-OLED5.5代线,2012年底又在重庆布局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28亿元,而该公司预计2012年将盈利,但净利润仅为5000万-1亿元。
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通过微博向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开炮”,称中国液晶面板业就像两年前的光伏行业一样以大跃进方式飞速发展,而大跃进似的结果必然导致严重产能过剩,更可怕的是三星斧底抽薪的发展新一代有机液晶面板(OLED)。新面板一旦上市,中国几千亿液晶面板行业将重蹈光伏覆灭的覆辙。
“能做不等于能做好”,陆刃波对记者表示,“我国的面板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技术自主创新上与国际面板企业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可以说现在只有引进的能力,但消化提高的能力还很弱。”
更有分析人士明确指出,我国面板业诞生的时机“太微妙”,当三星、LG、夏普、索尼等国际品牌都开始发力OLED的时候,我们的液晶面板才刚刚起步,即使短期内实现盈利,那也是由于竞争对手主动让出这个市场,因为他们在为更具投资价值的未来技术和产品做充分准备。届时,OLED时代会加速到来,国内的面板企业又将陷入危险境地,重蹈当前液晶技术取代显像管技术的覆辙。而千亿的投资还未收回,又变成一堆废铜烂铁。
春未至 冬已寒
不过对于外界“投资落后”的质疑,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则表示,从TFT-LCD到AMOLED是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它们之间技术相关性和资源共享性高达70%。同时,随着京东方多条LCD生产线进入满产满销,规模效应逐步体现,“用不了多久,京东方就会将亏损的帽子扔掉,进入收获期”。
“OLED取代LED、LCD是大势所趋”,家电观察家罗清启表示,“现在不是狼什么时候来的问题,狼早来了。日韩的面板厂家很多年前就已经明确布局OLED,很可能制造的春天还没来,市场的冬天就已经来了。”
在全球消费技术风向标,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今年无论三星、LG,还是索尼、夏普等企业无一例外将OLED作为其参会产品的重头戏。
“如果巨头们一齐发力OLED,那么OLED时代将很快到来”,分析人士表示,“当初液晶取代显像管技术大约从2002—2009年,用了7年左右,而这一轮技术和产品的革新,替代的周期会更短,很可能连5年都用不了。”
而液晶面板作为一种相对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势必最终会被OLED逐步替代。尽管依然会有一个过渡期,甚至依然会存留部分市场需求,但依然处在下滑周期,降价也成为必然。
“留给市场喘气的时间不到两年”,TCL旗下的华星光电负责人认为。
“我们的面板企业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在短期内,尽快实现生产的量化,把握住当前的市场机遇”,陆刃波表示,“如果一直不能在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上实现突破,做不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那么企业真正实现盈利肯定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