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务总监网
服务产品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1
  • 2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正文
央行:人民币汇率调整将不看国外“脸色”
发布日期:2010/3/8 来源:北京商报  编辑:Linda 阅读次数:2696次

    面对愈演愈烈的“人民币即将重返升值通道”的讨论,央行高管近日在各种场合纷纷明确表态,由于2010年世界不确定因素仍很多,人民币大幅升值或贬值均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客观经济形势需要人民币维持当前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的升值应当是长期、缓慢且逐步升值的过程,从短期来看,汇率则应当有升有降,根据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灵活调整。

  稳中有升最安全

  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经历了漫长的一年半“盘整”之后,判断人民币即将再次进入升值通道的市场预期也在逐步升温。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态:今年我国将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回顾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维持小幅双向波动态势。全年汇率升值66个基点,波幅为198个基点,大大低于2008年升值2650个基点、波幅为4987个基点的水平。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去年人民币有效汇率追随国际市场美元汇率的走势先升后贬,整体出现贬值态势。2009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较汇改前(2005年7月)累计升值10.64%,较2008年末贬值5.4%。扣除通货膨胀差异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较汇改前累计升值14.2%,较2008年末贬值5.7%。

  央行副行长苏宁提出,“从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来看,升值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交换中获取更多利益,对国家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的升值,应当是长期、缓慢且逐步升值的过程”。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上周发表署名文章称,2010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增强。但他在列席人大会议开幕式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仍表示,“我们会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不看国外“脸色”

  事实上,随着我国货币政策表述由“宽松”转为“适度宽松”,再到现在的“适度灵活宽松”,意味着我国2010年货币政策将较2009年稍显从紧,也预示了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小幅升值的可能。

  易纲在上述署名文章中称, 2010年外贸出口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可能稳步增加,跨境资金流入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因此,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增强。

  德国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德国年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少于中国的12016亿美元。与此同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呼声也越来越高。

  对此,苏宁指出,从理论上说,汇率的变化应该引起进出口的变化,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事实并不如此。“人民币升值压力从来就有,在汇改前后都有。中国的事情还是要从中国的角度出发,从经济发展规律出发,不能单看国外怎样怎样。”

  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并不巩固,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非常慎重选择从非常规的政策回到常规政策的时机,其中也包括汇率政策。

  淡化人民币美元“硬挂钩”

  “从短期来看,汇率则应当有升有降,根据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灵活调整。”苏宁表示。

  数据显示,从汇改至2008年6月末,人民币累计升值约17%,升值幅度基本接近汇改之初升值20%左右的目标,而从2008年7月至今,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6.82-6.84元人民币/美元之间窄幅波动已长达一年半时间。

  市场普遍认为,这意味着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连续单边升值的进程已宣告基本结束,这个价格基本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当前的真实水平,未来人民币汇率应仍会在此区间上下小幅波动,即使再进入升值区间,呈现的也会是一个不同于单边升值的波动升值走势。且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与美元的这种“硬挂钩”关系也将逐渐弱化。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明则提出了一种兼顾透明度与灵活性的升值策略,即政府向市场宣布将采取人民币渐进升值策略,规定每年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的升值幅度(例如3%-5%),但并不向市场明示人民币升值的时机。中国政府可以在一年内的任何时点上,一次性或者分几次上调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国家信息中心:下半年外贸与消费增速将放缓 [2013-08-07]
跨境个人人民币业务有望今年出炉 [2013-01-17]
央行:金融改革不存在先内后外次序 [2012-04-18]
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热钱流入压力仍存 [2011-07-27]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迭创新高 对一篮子货币略呈贬势 [2011-04-12]
关键字搜索:
更多>>
网站简介 | 网站帮助 | 服务产品 | 联系我们 | 防范电子发票重复报销软件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财务总监网(www.chinacfo.net.cn)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4313号
电话:010-58401437 584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