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海外突围
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于2011年底公布的最新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上调至150亿瓦,相较于原本100亿瓦增加了50%。这对于光伏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在2010年将新能源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后,我国相继颁布了新能源行业政策、法规,包括“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北京“十二五”新能源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等,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小阳春”。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加速跑之后,新能源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瓶颈——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如何破解“楚歌”的困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之前建议,当前多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中国已成为太阳能、风力发电等产业大国,相关产业已进入对外投资机遇期,中国企业可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战略。
适应者胜
2011年12月21日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宣布,已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达成协议,向三峡集团位于巴基斯坦的“三峡巴基斯坦第一风电项目”提供33台高温系列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GW77/1500,并签订了两年的项目运行维护合同。该项目是金风科技在巴基斯坦乃至南亚市场获得的第一单。至此金风科技已在全球六大洲都有了风电项目。金风科技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商,并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早在几年前,金风科技率先在国内风电市场启动了风电开发“一站式”服务和风电场投资运营业务,目前在全球已经达到的风力发电机安装总数超过7000台。
金风科技于2009年正式启动国际化战略。2009年12月31日实现了首台中国风力发电机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完成安装、调试及定网,作为示范性项目但却只有三台的装机量。2011年金风科技在美国又实现了109兆瓦的开工建设。同时金风科技在澳大利亚也实现了20兆瓦的首个澳大利亚风力发电项目的开工。
作为“出击”较早的能源企业,金风科技下属全资子公司——金风国际控股公司谢轶然分享了金风科技的经验。“当你走出去的时候,首先要看到这个市场的规则是什么,这个市场我们应该怎样去顺应它,或者说去进入它,进而真正熟悉它。”
在对美国的一个风力发电厂环评的过程中,金风科技注意到,这个区域有一种蝙蝠,它会在某个特定时间内出没在整个区域。当地环评相关部门让至少做一年的蝙蝠监测,来统计这种动物的生物习惯,以预测风力发电厂在那里建设的时候是否会影响这个动物的生活。“这就说明一点,在发达国家,或者环境完备的一些市场里面,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遵循当地的规则,若是熟悉那个规则,你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这个市场。”
在谢轶然看来,有规则反而更容易一些。“在一些非发达国家,它的市场规则还不完善的时候,我也建议政策层面能够考虑在机制不完善、规则不明确的一些国家里面,进行一些政府层面导入式的市场经营战略,也就是说,它没有游戏规则,我们来帮它一起制定游戏规则。”
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美国住宅和商业太阳能安装组件的41%是中国生产的,美国生产的仅占20%。且预计2011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组件的份额将会更大。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光伏企业在海外频频遭遇欧美国家反倾销,为此中国新能源企业如何加快出口海外的产品升级也是今后的一个重点。对此优势资本合伙人吴克忠指出,企业要快速地扩张,有效的商业模式不可或缺。中国能源企业需要进一步具备的是做快的力量,要能很快地扩张出去。“以前中国企业是有多少钱考虑办多少事,现在资本市场缺的不是钱,而是做快的商业模式,能够复制的商业模式。”
资本同行
2011年12月12日,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由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主办、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在北京举行。根据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顾骏在此次论坛上的介绍,近年来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正在发生着变化,已从最初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逐步发展到包含电力、风能等新能源在内的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合作对象日益丰富。截止到目前,我国与近30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机制,对象国从初期的周边邻国,中东国家逐步扩展到中亚、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广大地区,在多边合作方面,我国已参与了20多个国家的国际组织或国际机制。
谢轶然分析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希望能够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战略引导和匹配,“比如我国的美元外汇储备额较高,银行都有走出去的愿望。”对此吴克忠深表认同,“新能源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资本市场就是为引擎加油的,那么我们首先得保证油质好,同时车的硬件、驾驶员技术等也必须得到发展。在能源行业,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同样需要这几种因素的协同、配合。”
资本是企业走出去的第一力量,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吴克忠在参加“能源企业走出去圆桌论坛”时也点明了金融资本在能源企业走出去中的作用:“资本在走出去过程中起到一个做大的力量,它协助企业做大,企业依靠它拓展和拉近市场,这是第一力量。”
实际上,正如谢轶然所指出的那样,银行本身也希望和企业一同走出去。中国民生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总监樊位洲表示,跟随能源企业走出去,是银行业提高自身水平的需要。他指出,中国的银行除去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海外利润以外,其他几乎所有地区的利润率都是在3%左右。我国的银行虽然很大,但是国际化的经验和水平都远远不足。“能源企业走出去和金融走出去应是同时出发、并行交替的,只有能源企业走出去,金融机构的服务力量却没有跟上,最后也支持不了企业真正走向海外。”他建议,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应形成合力。
据民生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总裁助理李勇介绍,近年来民生银行成立了走出去办公室,并已为2012年走出去的企业准备了1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下一步民生银行将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当然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不应仅仅是停留在资金层面。我们的思路是,企业一旦有计划的话,从项目的评估,包括商务方案的设计、后续配套、上市安排,我们将一直从头服务到尾。”
能源行业CFO如何应对目前的经济形势
世界经济正面临一个关口,其实无论是U型还是V型反弹并不重要。市场相对普遍的看法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经济缓慢增长期,而且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至少可以预见到未来3?5年。美国的危机远未结束,希腊的“公投”闹剧又拉开欧元区危机的序幕。而且这场危机目前还在蔓延,人人谈虎色变,经济形势岌岌可危。
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对能源行业的挑战
世界人口已经膨胀到70亿,对于能源的依赖及消耗与日俱增。地球上常规的容易开采的能源基本上都已耗尽,人类已经发起向非常规能源(致密气,页岩气和油砂等)的进攻。虽然这些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开采技术要求高,成本昂贵,风险也大。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未来5?7年内难以形成规模。一方面科学技术急需革命性的突破,成本要大幅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单位能耗要不断下降,环境的污染必须减少。千千万普通大众的觉悟正在不断提高,他们期望能源行业的“大鳄”们履行自己的承诺,失去“诚信”的代价往往是无法弥补的。最近发生在渤海湾的海上溢油事件就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
中国自然也无法逃避这场经济危机的灾难。但是凭良心说句公道话,过去几年中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过去几年GDP每年保持9%以上的增长,外汇储备达到3万多亿美元。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是物价CPI居高不下,问题不是“繁荣”的泡沫何时破灭,而是有多大。中国政府已不太可能像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样再次出台4万亿元人民币振兴计划(由此引起的社会腐败问题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出口与扩大内需,还是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在人民币国际化,或是货币政策与利率政策,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地思考对策。除了一如既往地购买美国国债以外,政府应该更加致力于社会改革与制度顽疾(养老、医疗、教育、贫富不均及财富再分配等问题)。经济学有经济学的自身规律,企业还须靠自己。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创造一个新世界只有靠我们自己。
CFO的新角色及应对方案
CFO们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在这历史关头,CFO们应积极面对挑战,担当新的角色。一方面关注公司短期的业务表现,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股东长期投资得到保护。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CFO 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时刻关注全球及中国政治及经济的发展态势。“蝴蝶效应”没有比现在更显着:后卡扎菲政局的演变,希腊的债务违约,华尔街的抗议浪潮乃至个别温州老板的“走路”都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了回避不了的影响。埋头拉车的CFO们已无法在今日的世界里生存。
宣讲“危机感”与“紧迫感”的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企业的“守门人”,一定要做好风险控制以及各种应急方案,并且做到这些方案切实可行而不仅仅是一纸空文。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是否心中踏实,能够睡一个安稳觉。你是否记得上一次讨论风险矩阵是什么时候?最近一次应急方案演练的时间及跟踪更改方案的进展如何?CFO们不仅要预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还要制定合适的风险控制策略,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的可持续的发展。
更多、更积极地参与公司战略发展,对于企业的业务要“充满激情”与“热爱心”。工作需要热情,态度决定一切。CFO们应该掌握市场动态,参与产品定价,管理整个供应链;应该勇于挑战各种“短视”行为并注重于真正给股东带来长期价值的活动。不仅善于尽早发现潜在的问题,而且更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总结经验及教训并发扬光大;不仅积极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而且更能够始终围绕企业价值的驱动力思考与行动,成为业务发展真正的“合作伙伴”。
保持“稳健”的资产及负债表是应付目前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的最好手段。凡是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危机的人都无法忘记那些互联网公司的惨痛教训。2008年政府及时出台“刺激经济”计划挽救了一大批企业,但不会再有“最后的免费午餐”。CFO一定要抓住“稳健”的资产及负债表,这是管理的硬道理。
当然,仅有稳健的资产及负债表是远远不够的。财务团队的建设与人才的发展是摆在CFO们面前的又一个关键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今后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会计而是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要充分了解业务,支持并挑战业务的发展。CFO 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建班子”和“带队伍”,真正培养一只共享同一远景与发展战略并具备强有力的整体执行力的队伍。一方面要做好“内功”(财务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资格的更新与提升),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外功”(了解并熟悉业务,加强领导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一支团结一致并训练有素的队伍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投资人,贷款人,政府,员工及社会等方面)沟通与交流,CFO 们尤其要主动建立并保持与资本市场的畅通渠道。只有积极透明的投资人关系,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才能为灵活多样且及时的融资方式提供保障,以便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今天的CFO仅有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做得好但说得要更好,这是硬道理。
“危”是所有的人都躲不过去必须应对的,“机”是摆在每一位财务人员面前的机会。现实是传统的会计核算、资金结算、员工报销等基础工作正在逐渐被弱化,相当一部分“低附加值”的工作不断被外包;挑战是财务人员如何更多地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如何面对财务人才需求的结构和技能的变化。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要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必须转型,成为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CFO应该走出传统的“记账”角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扩大到新的更广的领域:公司战略发展、IT、风险管理、兼并、收购、税务,合规等等,帮助企业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积极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了解企业的优势与不足,做好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成为业务发展的良好伙伴。避免陷入短期回报的陷阱而牺牲长期利益。只有与生产、营销、技术部门合作共赢,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有始终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以CEO及CFO的视野及角度看问题,才能做到彻底的角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