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通企业具体业务的内部控制
针对流通企业的经营业务特点及现实状况,对货币资金、采购、存货、销售与收款、信息系统、企业并购、筹资、担保等业务的控制必须建立在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基础之上,企业必须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各种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流通企业主要业务内部控制应关注以下关键控制环节:一是对货币资金的控制。应重点关注资金的授权审批控制、安全管理控制和准确记录控制,资金支付必须有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各个环节的授权操作流程和监控制度。二是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及存货管理的监控。应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明确采购价格形成机制,制定明确的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控制流程,按规定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同时还应根据销售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和仓储计划,并根据需要建立特别授权审批机制,严格控制计划外的采购业务。三是对销售与收款业务的监控。应明确规范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及时分析检查销售政策和信用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严格控制销售与发货流程;有效管理应收账款,及时催收,定期核对往来款项,如有差错,及时改正;保证销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四是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应从人员配备、重大系统开发、变更与维护以及访问、使用和管理各环节进行控制,降低信息系统风险。五是对企业并购、筹资、担保等业务的控制。由于我国流通企业的发展时间、规模、资金和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同国外一流的大型流通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并购、筹资和对外担保的业务中更需要规范决策和实施程序。
二、流通企业财务预警指标的运用
对于流通企业来讲,预警指标的设置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可操作性要强,所以应选用反映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能力等重要指标。针对流通企业大部分业务处于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财务预警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现金能力指标。
指标体系建立后,可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目标标准或经验标准确定合理的预警范围。历史标准可选用上期实际数、多年连续平均水平和正常经营条件下的业绩水平;行业标准可参考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和平均水平;目标标准是指根据企业所设定的经营目标指标确定的适当财务比率;经验标准是依据大量和长期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适当财务比率值。下面,笔者就挑选几个主要财务预警指标做一简要分析。
1.营运资本。对营运资本进行分析并加以控制,可确保企业不会出现因流动负债到期而引起的资金紧张问题。一般而言,营运资本的数额越大,财务状况就越稳定,但营运资本过多会降低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故应根据同行业平均水平建立本企业的营运资本预警区间。
2.资产负债率。我国的商品零售与批发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多高于国际水平,这反映了我国商品流通企业长期偿债风险普遍较大,故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资本结构,以降低偿债风险。
3.或有负债率。企业的或有负债虽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但积少成多也会对企业产生严重影响。企业应根据其资产和偿债能力对外提供担保,确定一个合理的对外担保绝对金额和或有负债率,并设置不同的预警区间。
4.存货周转率。通过对存货周转率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采购、运输、储存和销售各环节管理状况的好坏。通常存货的周转情况还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存货的资金占有量过高是我国部分流通企业利润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安全经济库存量。
5.营业毛利率。营业毛利率指标可以分析采购成本的合理性以及销售价格的合理性,同时还能反映出采购策略和销售策略是否恰当,通过不同的年度、季度和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出其变化趋势,找出超出预警指标的原因。
6.营业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如果企业将营业利润增长率定为5%,合理的预警区间范围可定为4.5%~5.5%,因为企业发展过快也具有一定风险。企业分析此项指标时应剔除属于系统风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