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务总监网
服务产品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1
  • 2
当前位置:首页 >> CFO管理文摘
国能案非个案 违规成本太低成根源
发布日期:2008/6/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linda 阅读次数:2875次
 

    “涉嫌隐瞒占资、收入造假、隐瞒关联交易将是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国能集团(600077.SH)的三大问题。”6月4日,知名财务专家夏草告诉本报记者,他已经从相关渠道了解到证监会对国能集团立案的原因。对此种说法,记者未能向有关部门核实。

  5月31日,国能集团发布公告称,已于5月30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通知书》。但国能集团和证监会都没对外公布立案的原因,国能集团公告也只称“因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规,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已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立案导火索

  5月初,夏草在其个人博客发表《沪市2007年报十大涉嫌报表粉饰上市公司》,国能集团赫然在列。

  文章指出,在国能集团2007年报中发现其被质疑已久的预付账款及在建工程问题在年报截止日甚至到2008年第一报末并没有得到解决,但年报称预付本溪钢铁板材有限公司余额为1.63亿元在报告报出日已结清。

  随后,国能集团发布了澄清公告称,2006年公司在建工程年末余额中有0.27亿元为预付工程款,按照“新会计准则”,公司在2007年年报中将其调整到预付账款项下。

  公告还指出本溪钢铁板材有限公司与本钢旗下的本钢板材不是一家公司。其中本钢板材是隶属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公司的供应商。

  对此澄清公告,夏草表示:“其实很容易看出关联交易非常严重,我至今还是严重怀疑国能集团预付货款及工程款下落不明。”夏草说,根据相关证券法,国能行为已经构成欺诈。

  对此说法,记者曾打电话给国能集团,但是该公司相关部门均无人接电话。有业内人士称,国能目前正处于立案调查阶段,也不便对外发表意见。

  据国能集团2007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到2007年末预付账款约2.53亿元,占资产总额比例高达52.93%。国能集团解释其原因是公司主营业务为钢铁物流,其业务性质导致预付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比较高。另外,在建工程款为8808.4万元。

  夏草还指出:“对于网友怀疑的本溪钢铁板材有限公司根本就是个皮包公司或空壳公司,我也持认同态度。”

  根据网友在股吧提供的线索,本报记者也发现对于公告所称本溪钢铁板材有限公司与隶属于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不是一家公司,但都是国能集团的供应商。但在公司的钢铁电子商务网站“百科钢铁网”上所列的“钢厂合作伙伴”中并没有找到本溪钢铁板材有限公司。

  而此前也有相关媒体调查到本溪钢铁板材有限公司与本溪板材有限公司的注册地是同一个地方。而据国能集团年报显示,本溪板材有限公司是公司控股股东百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关联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潘广超。但国能集团随后在澄清公告否认了本溪钢铁板材有限公司为其公司关联公司。

  违规根源

  国能集团是夏草所提到的十家公司中,继华夏建通后第二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夏草告诉记者:“证监会对这十家公司初步核查报告都已经出来了,未来不排除还有公司被立案调查的可能。”

  他告诉记者他已从相关渠道了解到,证监会这次对国能集团立案调查主要是因为该公司存在涉嫌隐瞒占资、收入造假、隐瞒关联交易的三大问题。

  另外,巧合的是在此次证监会立案前夕,国能集团第一大股东百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大量抛售国能集团股票,根据公司公告,百科实业于2008年5月30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出售其所持有的国能集团无限售条件流通股4,240,000股给自然人方书香,交易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66%,交易价格为7.84元/股。

  5月29日,国能集团收盘报7.52元,而5月30日大宗交易买入价7.84元,大大高于前日收盘价,该股当日虽极速飙升,也仅收报7.85元。截至2008年5月30日百科实业已累计售出国能集团无限售条件流通股5,950,485股,占国能集团总股本的3.74%。

  “详细的细节现在还不便对外公布,但实际上我文章对这些问题都已有所反映。”夏草指出。他预计如果不造假,2007年国能集团业绩可能面临亏损,而绝非有人指出的国能集团是“隐瞒利润”。据国能集团年报,2007年国能集团归属上市公司利润约为1737万元。

  此次证监会指定由安徽监管局而非国能集团所在地辽宁监管局来调查此事,夏草指出,这种异地立案调查将有利于调查的独立性,也彰显了此次证监会监察力度之大。

  据了解,2007年9月份辽宁省证监局对国能集团进行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检查时,发现一些问题,但由于百科集团在当地相当的背景,竟然没有被再调查下去。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能集团的问题已经不是个案。在夏草所收集的公司当中涉嫌“财务欺诈的公司竟有十家”。

  他告诉记者,这些公司大部分都存在违规占用资金和披露虚假信息的问题。“目前,中小上市公司违规已经十分普遍。我估计违规公司约占上市公司的10%。”不仅如此,他们的造假也非常粗糙大胆,“只要我一看,就能看出很多问题。”具有多年会计经验的夏草说。

  那么,如此普遍的违规行为证监部门就没有发现吗?答案是否定的。夏草称,之所以这些公司敢于这么明目张胆欺诈,主要是他们违规成本太低。

  “目前中国对于这类违规公司的处置大部分还停留在重组或不了了之状态。”他称。

  夏草预计此番立案调查之后,国能集团预计将会再一次对其壳资源进行资产重组,他希望是有实力的股东,而不是“皮包公司”。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关键字搜索:
CFO管理文摘
CFO职场
CFO商业观察
经营管理
财务管理
会计与税务
更多>>
网站简介 | 网站帮助 | 服务产品 | 联系我们 | 防范电子发票重复报销软件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财务总监网(www.chinacfo.net.cn)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4313号
电话:010-58401437 58401438